本项目是一处老厂房改造的办公空间,位于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重庆印制一厂。轻工业并没有给房子留下太多的痕迹,就像是一间新建的毛坯房。室内空间长25米,宽5米,通高6米。这对于一个不足十人的小团队而言并不算小,但作为一个策划公司,他们有其独特的空间分配方式:除了8个工位和一间领导办公室之外,其它的空间都是为客户准备的。包括一对一的洽谈,圆桌会议,大屏幕的展示与宣讲。从空间类型上,并不像是个办公室,而更贴近于报告厅或是小剧场。
我们给自己制定了任务书:创造一种新颖的观演行为模式,并将其赋形,除此之外,不再做任何形式上的操作。首先,空间在进深方向被一分为二,一边设置夹层,一边通高。夹层下方为办公区,而几乎占满整个开间的大台阶让二楼获得了更高的公共性,与通高区域形成一个整体。
大致勾勒出空间划分之后,我们开始在剖面中梳理商务与宣讲的主流线:大台阶是个天然的阶梯教室,让客户“席地而坐”听完宣讲后,继续拾级而上,前往二楼会议室做进一步的磋商。与13人的会议室相匹配,我们在台阶上设置了4排大致13个座位(第5排为备用席位)。
当我们翻开投影仪的说明书,就会发现:为了清晰的辨识色彩与文字,比如一个150英寸的幕布的最佳观看距离不宜超过5.4米,而过近的距离又会让观众疲于转动眼睛和脑袋。这意味着它实际关照到的舒适观看区域会非常有限。直觉在质疑我们:阶梯教室与垂挂在前的幕布,好像并不是一个般配的空间结构,为了使所有观众获得均衡的观看条件,难道不应该是一块与阶梯坡度平行的幕布吗?
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坐姿,观众需要也顺应坡度躺下去。参照一份关于轿车司机座位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报告,双腿垂直落地的坐姿下,靠背角的舒适范围为20-30度。因此,我们在阶梯上布置了内置轴承可调节靠背坡度的坐垫,让观众获得30度后仰的坐姿。
当然,我们没有继续按照可量化的视听条件,去理性的求得一个最佳的幕布角度与位置。因为针对区区十几个人的小观演空间,一切煞有介事计算,都只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改良,这种设计策略本身就不够理性。
就在当下,手中正握着的6英寸掌上屏幕,已经彻底重塑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,缩略式的影像、片段化的讯息、实时性的通信,让我们逐渐远离了专注与沉思。而在这个低头一族的时代,一块巨大的屏幕悬于头顶,也许能片刻的治愈当代人的分神或是颈椎病,重拾古人仰望星空时的沉静、却又充满好奇。